缺水現狀
由于降水持續異常偏少,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氣象干旱。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:目前,中國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河南、山西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、湖北等九省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,河南、山東大部地區已達特旱等級。自去年10月以來,中國黃淮、華北地區降水異常偏少,導致干旱迅速發展。全國氣象旱澇監測顯示,截至1月14日,北京連續82天無有效降水,鄭州連續73天無有效降水,濟南連續32天無有效降水,天津和石家莊連續22天無有效降水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,愈演愈烈的環境災難也在不斷的警示我們。
眾所周知,中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。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只有2200立方米,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/4、美國的1/5,在世界上名列121位,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。全國600多座城市中,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,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,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。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,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,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,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。
令人難以想象的是,國人印象中四季如春、氣候宜人的深圳竟然是也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。深圳雖地處珠江口東岸,但境內卻無大江大河流過,全市70%以上的水源需從市外的東江引入。短短30年間,深圳實際用水人口激增至1400萬,按實際人口計算,目前深圳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足160立方米,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十二分之一和廣東省的十一分之一。上個世紀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深圳爆發了連續3年的罕見“水荒”:生產、生活和市政用水全面告急。此后雖然深圳市大力加強城市水資源保障工程建設,并堅持開源節流并舉、外引內蓄并重、開發保護并進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,大力建設東江援引工程為核心的較完善的水源工程網絡體系。然而由于深圳市人口增長過快,工業、生活用水量激增,深圳水資源調蓄能力尚不能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,現有水源保障能力僅能滿足20天左右。一旦遭遇突發情況,90年代初的大規模水荒很有可能將會重演。
開源PK節流
在紛紛為深圳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。由吳建平委員提出要“大力發展海水淡化,緩解用水緊張”。提案指出深圳位列全國十大缺水城市之一,對深圳來講,海水淡化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,可以增加淡水總量,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,水質好,價格漸趨合理,可以保障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。隨著深圳人口的激增,經濟的迅速發展,淡水資源日益緊張是深圳面臨的嚴重問題,因此向海洋“找水”,扶持和發展海水淡化從源頭上緩解深圳地區水資源短缺、保障深圳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。
吳建平認為,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滿足深圳地區工業生活用水的需要,還能帶動材料、化工、自動化等發展,還延伸到電子、電力、生物工程、醫藥、化工、供水、旅游和環保等領域。將太陽能采集設備和海水淡化裝置進行配套,利用深圳豐富的太陽能作為海水淡化的能源。力爭把電廠發電的余熱、原油開采伴生的天然氣能源、核電站發電用過的核燃料堆剩余熱能作為海水淡化能源。據測算中國現有核廢料可建10座20萬千瓦的低溫核供熱堆。